今年58岁的刘科国,是一名退役军人,2000年来到余庆县红军烈士陵园守墓,23年来,他始终秉持初心和使命,把烈士陵园当成第二个家,选择孤独,默默守护。

“五级台阶的总长是113米,代表牺牲在我们余庆土地上的113名红军烈士......”
在余庆县红军烈士陵园的展陈管内,58岁的刘科国正在为同学们讲解余庆县红色历史和余庆县红军烈士陵园,教育孩子们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精神。

“刘叔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讲解了发生在余庆的革命历史,我深受启发,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余庆县城关一小五年级(10)班学生令狐浩然说。

忠魂昭日月,肝胆映山河。1979年,余庆县建造烈士陵园,将9名解放军烈士集中迁入其中;1991年完成改扩建,将113名血洒余庆的红军烈士遗骸迁入,并将“余庆县烈士陵园”改为“余庆县红军烈士陵园”;2021年4月1日,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余庆县举行革命先烈集中安葬仪式,将李明星、高以坤、马效顺、杜文佑、周达明、聂堂明等六位革命先烈集中安葬在陵园内。自此,余庆县红军烈士陵园内安葬了128名革命烈士。
“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我们一定要为先烈们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守护好烈士陵园;同时也要做好服务,让大家更好的铭记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刘科国说。

2000年,35岁的刘科国被组织安排到余庆县红军烈士陵园,一呆就是23年。“刚开始来的时候,周围环境比较冷清,内心比较孤寂,后面慢慢地就习惯了,也适应了这个环境。”
每年的春节、清明节、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特殊节假日,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祭奠英烈;这个时候,也是刘科国最忙碌的时候。每逢春节,刘科国都只能在烈士陵园,与烈士为伴。“我也想在家陪一陪家人,但实在是担心陵园内没有人值守,害怕发生安全事故。”刘科国说。

23年来,刘科国兢兢业业的做好本职工作,尽心尽力维护好陵园内的环境卫生,保护好设施设备。他在红军烈士陵园期间,基本没有发生安全事故,持续十多年未发生一起火灾险情。同时,他还曾先后五次争取资金,用于修缮维护红军烈士陵园。
“风里雨里,刘科国同志坚守岗位,认真守护好红军烈士陵园,没有发生任何大小事故,让烈士们安息于青山绿水之中。”余庆县红军烈士陵园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何开礼说。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尽心尽责加强管理,维护好烈士陵园的设施设备和环境卫生,让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刘科国说。
【后记】
“守墓人”不单是清扫墓园的守护人员,他们更是革命火种的传播者。他们将烈士们的革命故事铭记于心,把对烈士的敬仰之情化为一种信念,担负起传承和发扬的责任,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讲述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让革命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当抛洒热血的英雄远去,化作烈士陵园那永不磨灭的灵位时,当我们缅怀先烈,歌颂他们为祖国和平、人民幸福做出的牺牲时,也要记住在英灵背后默默的守护者。他们用高尚的执着为信仰坚守,用生命守望着生命的宁静,守望着我们民族的魂和根。向烈士的“守墓人”致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